English

基因研究为何招来“非议”

2000-07-05 来源:生活时报  我有话说

自6月26日宣布人类基因草图已基本完成以来,引起各方人士关注,学术界认为,它对人类的贡献是目前还难以估量的,更有不同领域的专家对这项研究成果所涉及到的法律、道德、伦理等诸多方面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。

绝大多数基因研究专家承认,人类诠释遗传基因秘密的努力最终将只能达到99.9%的精确率,而永远无法达到100%。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遗传模式,破译的只是群体的共性,而不可能投入巨大的人力、物力、财力对每一个人去进行“个性”的完全测定。

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基因研究专家说,在宣布基本完成人类基因草图97%的测序任务后,剩余极少数未完成部分即使可以攻克这一最后“堡垒”,也将非常困难。因为在人类全部染色体中,有1%到2%的部分含有一种名叫“异染色体”的化学物质,以目前人类所拥有的科学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,是无法破译的。

曾有人设想,可利用基因技术测定手段,来达到培育人类完美婴儿的设想。虽然仅仅是一个设想,却也引起了不少人的恐慌。恐慌者的意见归纳起来,不外乎两个方面,一方面担心由此引起的堕胎率会大幅度上升,这当然与人道主义是相悖的;另一方面,身体有缺陷的残疾人会不会因此在教育、就业、保险和医疗等方面遭受更多的歧视呢?

据介绍,基因是由人体细胞核内的一种叫做脱氧核糖核酸(即DNA)的物质组成,变幻莫测的基因排序决定了人类遗传的变异特性,通过基因研究,复杂的人体简化成了一组符号。它的实际意义在于,当一个人得病去找医生时,这组符号为医生提供了全然不同于以往的治疗新视角,为病人开药时更有针对性,或运用基因疗法杜绝种种“先天不足”。

一些社会学家则认为,虽然有关基因的信息可能会很有用,但它带来的其他一些后果可能会令人不安,甚至是危险的。如保险公司知道了一个人40岁时要患某种重病,公司会拒绝此人投保;在招聘员工时,使用基因信息,在员工将要患病时,会得到单位的解聘,如此推论,令人不寒而栗。

以上种种,正如一位法律专家急切呼吁的,应该尽快制订相关法律条款,来确保个人拥有的“基因隐私权”,从而对科学和社会的行为来进行规范和限制。

面对“非议”纷至,众口不一,人类基因组测序研究计划仍在进行,相关的社会学研究也在加紧进行。但愿我们不再重复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噩梦,但愿科学为人类带来的是美好与光明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